12月19日,經權利人書面確認,拱北海關查獲的一批出口LED驅動為侵權產品。目前,海關已扣該批貨物,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此案是拱北海關近期查獲的又一宗涉嫌侵犯國內自主品牌知識產權案件。
原來,12月13日,深圳某公司向拱北海關隸屬中山海關駐中山港辦事處申報出口LED驅動等貨物一批。海關在查驗時,發現其中有帶有“TULIP”標識的LED驅動1841個,涉嫌侵犯權利人寧波得力信電器有限公司在海關總署備案的“TULIP”商標專用權。
據統計,1-12月,拱北海關對國內自主品牌采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24批次,查獲侵犯知識產權案件9宗,涉及“HUAWEI”“OPPO”“mi圖形”等11個知識產權,查扣手機電池、料理鍋、墨盒、鞋子等侵權商品5.7萬件,案值近60萬元,正品市場價值達315萬元。
梳理2018年整個時間軸,發現這并不是今年第一次出現侵權產品被海關查獲的事件。2018年7月2日,深圳海關查封了來自江西、東莞兩廠家的涉嫌侵權產品共12594套,其中燈泡8245個、LED面板3110套、燈條1200套。原因是這些產品涉嫌侵犯深圳佳比泰智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燈具類產品的專利權。
據悉,兩家廠家分別侵犯深圳佳比泰智能照明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螞蟻雄兵物聯技術有限公司擁有的“一種藍牙球泡燈”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1620514941.1;備案號:P2018-64477)(報關單號:513120180318280766)、“一種藍牙面板燈”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201620504681.X;備案號:P2018-64550)(報關單號:521320180638156378)。
隨著入行企業的增多,行業競爭越來激烈,為了提高自己的市場占有率,謀取短期利益,有些企業只能鋌而走險的仿造、復制別人的產品,而售價往往遠遠低于原創廠家,侵權企業可以從中賺取豐厚的利潤。
隨著中國LED照明產業的發展壯大,出口LED照明產品的企業逐漸增多,LED行業侵權案頻繁出現。國際品牌為保證自己的市場份額,保護自身壟斷利益,他們一直對全球品牌的產品進行縝密的調查,通過專利訴訟限制競爭對手的發展,同時,對于他們來說,由此獲得的專利侵權賠償金是一筆可觀的且源源不斷的“收入來源”。
今年,包括首爾半導體、日亞化學、飛利浦等國際大廠加大了對侵權事件的打擊力度,范圍更廣,讓整個LED行業聞專利而“色變”。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產業起步較晚,而且經歷了一段野蠻式成長。如今,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全球LED產業的中堅力量,企業在加大創新的同時,還應加強自我專利的保護意識,打造全方位的知識產權保護系統。